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几种声音:「女孩子不用这么拼」,「找个好人家嫁了比什么都重要」等等,看上去女性将风险以及辛苦这些生活的沉重面都交给了男性去解决似乎万事大吉,但是随之让渡的还有自身生活的主导权和掌控权。
1949 年,波伏瓦曾在《第二性》书中写道:「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近些年,关于「女性」或者「女权」的讨论尤为激烈,只是在两性之间,甚至女性之间,这一问题似乎又很难达成共识。但无论如何,女性都不该是依附于男性之后的第二性。
女权主义一词由英文 Feminism 的翻译而来,又译为女性主义,指的是一整套意在定义和建立两性在政治、经济、社会、个人层面上平等的社会、政治运动与意识形态。
女权主义运动(简称女权运动),则指的是意在改革一系列诸如女性再生产权利、家暴、产假、同工同酬、政治权利、性骚扰、性暴力等议题相关内容的政治运动。
第二波女权运动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主要为解决上一波没有解决的社会、文化层面存在的男女不平等。
第三波女权运动开始于 20 世纪末,其更加倾向于从性别、种族、阶级、性取向等多元化角度去思考性别问题
有学者将 2012 年开始的结合使用社交媒体针对反抗性骚扰、性暴力的浪潮认定为是第四波女权运动。
尽管启蒙运动思潮传遍欧洲,人人歌颂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但是人权只属于男人,与女人无关。19 世纪的女性仍然被裹足家中,相夫教子是她们的天命,而公共领域则不对她们开放。
直至 1848 年 7 月 19 日纽约召开了美国第一届女性权利大会,拉开了第一波女权运动的序幕。会议集聚了近 200 位女性讨论女性权利问题,出台了《权利和意见宣言》,通过了包括女性参政权等 12 项决议。此后,争取女性投票权的政治运动在西方大范围的展开,各地女权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都为这场政治运动发声宣传,。
终于,在 1893 年新西兰通过公民普选权,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让成年女性拥有投票权的国家。美国于 1919 年才完成各州女性皆能在不同选举中进行投票。1918 年英国允许已婚妇女拥有投票权,但直到 10 年后才允许所有成年女性拥有投票权。
到 20 世纪初第一波女权运动的尾声,基本上西方多数国家都落实的女性的普选权。各种女权组织还成立女子学校、妇女就业保护联盟等机构,推动女性接受教育,保障女性工作权利。
第一波女权运动虽然实现了法律上的政治权利平等,但是实际社会文化上的男女不平仍然约束着女性方方面面。
世界大战的局势迫使女性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阵营,但是二战结束以后,女人们又回去做她们的妻子与母亲。Betty Friedan 的一本《女性的奥妙》,该书揭露了美国中产家庭看似生活光鲜亮丽的家庭主妇背后不为人知的困境。此书被认为是第二波女权运动的开端,三年内销量近三百万册。
第二波女权运动更加关注社会生活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与性别歧视,口号「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表明女性面对的诸如家务、育儿、家暴、性骚扰等问题看似是个人的问题,其实是整个社会结构性的问题;一个男人「光明正大」地性骚扰一位女性,看似是这个男人的道德问题,实际体现的是男人控制女人的政治表现。
而 Friedan 则指出,家庭主妇的愤怒正是体现了结构性的性别歧视将她们排斥在公众领域之外,而无法发挥出她们的潜力。
如果说,第二波女权运动是与「肯尼迪、越战、民权」的政治文化夹杂在一起,第三波女权运动则在「朋克摇滚、嘻哈、杂志、消费主义」的文化背景中诞生。
第三波女权运动起源于 20 世纪末的女权朋克运动 Riot Grrl(暴女),乐队以、父权制、性与女性赋权为主题,用暴动的朋克音乐表达出女性对于性别不平等愤怒与不满。Riot Grrl 从微、中、宏观角度挑战了性别特质的建构,女性不再只是柔弱无助的印象,女性力量成为一种新的追求。
相比于第二波女权运动只将对象集中于中产白人女性的角度,第三波女权运动试图跨越男性与女性、白人与黑人、文化与自然、异性恋与同性恋等边界,采用后结构主义视角来解释性别与性,更加关注「微观政治」。
有学者认为已经出现了第四波女权运动,其起源于 2012 年是一场结合社交媒体与其他数字化平台,针对反抗性骚扰与性侵犯、进一步挑战厌女症和性别不平等的运动。
2012 年 Laura Bates 发起「每日性别歧视」项目,一年之内 17 个国家数以万计的女性写下了她们遭遇的性骚扰、职场其实与身体羞辱。
2015年以 #MeToo 为标签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开,数以百万的女性分享自己受到的性骚扰与性侵犯的经历。
#Time’s Up 运动曝光了多位诸如 Roger Ailes, Harvey Weinstein 等人在内的知名人物性骚扰或性侵犯事件。2017 年超过 47 万人在华盛顿开展了以「女性」为主题的大规模,抗议当时美国总统川普侮辱女性的不当言行,倡导相关保障女性权利、安全、健康等法案的通过。而后蔓延到全球七大洲,共有 673 场相关,700 万人口参与。
第四波女权运动重点在反对性骚扰(包括口头骚扰)、性暴力、职场歧视、身体羞辱、性别规范、网络厌女文化、文化等。第四波女权运动不同于以往女权运动之处在于它运用了现代互联网工具,能够跨地域跨国界地联合各地女性,为女性赋能。它也关心性别规范对于男性的限制,支持男女两性都应以更自由的方式表达情感。
在第一期《格致半月刊》女性主义板块的话题征集中,有人提到「毕业的时候工作岗位限招男生,面试的时候被问有没有男朋友,升职的时候老板希望三年内不要生孩子。」
有人提到「父亲那边的亲戚大多非要生一个儿子,有一个叔叔生了三个女儿,家庭经济一般,千方百计地逃避和应付超生罚款,仍执着于生儿子,最终不知道算幸运还是不幸生了一个儿子;去他们家拜年,感觉小孩子每次发生争执之类的都批评姐姐,偏袒弟弟。」
有人提到「我家就是两个女孩一个弟弟,我爸妈都重男轻女,为了要男孩不惜被罚款影响事业发展。工作之后,我发现女性只是做辅助性工作,或者服务性工作,并且女性逻辑能力不行。身边的人都认为女孩的成功就是嫁一个好老公生儿女双全。男性认为女孩穿的性感打扮漂亮就是在勾引他,这种凝视无处不在。年长的女性也是以这种视角来评价或者教育年轻的女孩。这种性别的歧视在我的成长环境无处不在。」
今天正逢三八妇女节,在这样一个节日,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分享「你对于女性主义的思考」或是「关于女性/两性平等,你想说的内容」。
亲密关系/无知派/Porta/如何快速学好英语课程 100 元优惠券(四选一,优惠券有效期为 7 天,可转赠、可与身份优惠叠加)
由于公众号推送规则的调整,很多读者可能无法及时,甚至难以再看到孤阅的推文了。对此我们非常遗憾。
标签: #女性并非依附于男性之后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