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三十七:女性视角的规划与设计

aaron 16 0

  2021年9月27日上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学术对话三十七“女性视角的规划与设计”在西博城成都厅召开。本次学术对话是规划年会第一次从性别角度出发来探讨空间的规划设计问题,与会专家和现场嘉宾从女性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女性关注的规划设计要素、城市规划中的两性思维、如何更好发挥女性在规划领域中的作用等议题,为以人为本的高质量规划发展建言献策。

  2020年10月1日,习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实现性别平等,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妇女是城市生活的核心主体之一,伴随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业者进入规划工作领域,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更好地满足女性需求、更大程度发挥女性规划师的作用以应对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是当下迫切需要开展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

  2021年9月27日,由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和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的学术对话三十七“女性视角的规划与设计”在成都召开,各领域背景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女性视角规划的源起与主要理论流派、女性对城镇空间的诉求、三胎政策下的女性生育困境、未来规划设计与实施中的女性视角等重要议题,展开热烈的交流讨论,为以人为本的高质量规划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菁做开场发言。目前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达到70%,职业女性比例位列全球第一,女性规划从业者、就读城乡规划专业的女生比例逐渐增长,中国女规划师是我国城市规划事业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她们从事规划科研、设计、管理和教学等工作,与男性同行一道,奋战在规划建设的第一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女性的空间诉求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女性视角的规划也随之进入新时代,需要适应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

  规划的本质是研究空间问题,脱离人本身去谈论空间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曾说过:“空间不是中性的,每个个体都具有民族的、阶级的、性别的、年龄的、文化的不同属性”。本次学术对话是规划年会第一次从性别角度出发来探讨空间规划设计问题,意义重大,希望通过年会的平台,共同思考女性视角如何赋能以人为本的高质量规划发展。本次对话将围绕城市规划如何更好地满足女性需求、女性视角的规划与设计关注要素、如何更好发挥女性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等核心问题,对相关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回顾女性主义规划研究进展。女性主义规划是指从女性角度审视城市发展和规划设计问题,考虑规划设计如何公平公正地满足两性需求,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规划。国外女性主义规划研究经历了三大阶段:研究起步阶段主要关注性别不平等导致的空间不平等和性别歧视;而后,学者与规划师尝试从女性尺度出发,在设计层面上提出改进方法和建议;基于以上探索,相关研究开始更深入地进行规划反思,意图通过改善规划教育、理论等来扭转女性规划者话语权不足等问题。女性主义规划倡导的平等实质上是“差异性平等”,差异即尊重男女在行为、思维和空间偏好上的差异性;平等是指在规划设计中将女性差异特征同等纳入考虑。国内的女性视角规划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性别空间、女性行为与需求、公共空间设计和城市规划理论等内容,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②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规划,关注政府职能和城市政策,主张女性通过立法等促进政府改善公共设施建设。

  第三,揭示女性的城镇空间诉求。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就业率的提高,女性对于城镇空间的需求不断提升。城市尺度上,女性需要更安全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更清晰明确的道路标识系统和尺度更适宜轻量运动的公园绿地及广场;女性相较于男性更需接近大型商超、菜市场、育婴及儿童、老人托管设施等,以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双重角色。社区尺度上,女性偏好安静、可达性高的绿地,倾向选择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轻巧健体场所和设施,对照明、安保设施等更为敏感,应尽可能满足女性的空间特殊需求。

  第四,引入女性友好规划案例。巴塞罗那“性别平等计划”从制度层面引入性别指标,组织政府人员的性别视角培训,收集女性市民的出行数据,并针对性调整了城市公交网络的时间、频次和照明。维也纳“女性工作城”通过设置灵活变换的社交活动空间、增加排球场和羽毛球场、拓宽人行道等手段提高女性生活安全感和锻炼意愿,以期为承担多元角色的女性提供最大便利。

  最后,袁媛教授提出本场对话的议题:女性视角下的未来规划设计发展趋势、高就业率的中国女性对城镇空间的特殊诉求及其规划设计实现方式、三胎政策下营造适宜女性生育的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策略、女性规划从业者的需求和策略等,号召各位专家与观众一起参与到女性视角的规划与设计讨论中。

  袁奇峰教授从感性、理性和灵性三方面论述其对规划师的重要性。首先是感性,对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从实用者的角度看待城市,具有较强的感性意义,也揭露了女性规划师对周边环境及公共设施具有较强的感知特征,这一点是男性规划师所缺乏的。其次是理性,女性规划师将感性与理性相融合,将城市问题与发展逻辑相融合,有助于推动城市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是灵性,男女性规划师都具有灵性,不同的是女性规划师面临更大的职场压力,需要为平衡工作和家庭而付出更大的努力。

  朱玲教授在三类大学、国企/民企/外企三类设计机构做了在校生、从业人员性别比例的调查,并对性别比例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在校生的性别角度看,在本科入学时,男女比例基本呈现持平的状态,而在后续升学比例男女比为1:2,甚至更大。在内卷的压力下,女生迫于就业选择了升学。

  从就业的角度看,女性规划师占比逐渐升高,但中高层人员女性比例低。尽管女性规划师的行业影响力逐渐增强,但当前规划设计仍是男性规划设计师占主导地位,成果缺乏对女性需求的关怀。可能是由于女性在职业生涯最好的时间,迫于照顾家庭和孩子,而影响了晋升的进程。未来仍然需要科学探讨应怎样尊重女性需求,如何从人群需求出发规划设计空间等问题。

  刘奇志局长认为当前的规划设计缺少对女性特点与需求的关注。在推动男女性别平等的道路上,规划设计需要认识女性需求,空间设计体现女性需求。

  在认识女性需求上,我们需要关注不同阶段的女性需求。孕妇、哺乳期女性、老年妇女等对空间的需求都具有特殊性。譬如老年妇女,需要更多的交流空间,也更倾向于室外场所活动,而广场舞为老年妇女提供了交流和锻炼的场所。

  在空间设计层面,交通空间需要考虑到孕妇这一特殊群体的安全需求。其次是完善各层级的医疗服务设施,尤其是社区层面的医疗设施。

  杨晓春教授认为女性视角的设计和男性视角有非常大的差异,在整体设计上,会体现不同的风格。如老成都与新成都,老成都是非常女性化的,而新成都——天府新城,是男性的雄壮美。新成都,超大尺度的城市空间,超强烈视角感受的建筑形态,具有很强烈的男性化的特征。而老成都,十分具有生活气息,这与成都长期以来非常好的女性主义教育、女性化的文化特征有关。新成都带来了一个新时代和面向未来的呈现,而老成都给人一种更人性化、更亲切的感觉。如果我们能够在城市规划中将男性和女性的视角融合在一起,也许能塑造一个更有人性化的空间,既有成都本身的文化价值、又有未来空间感的城市形象。

  在推动行业的性别平等上,并非让男女设计师在同一个年龄阶段、同一把尺子上去比较。一是对性别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尺度,无论是精确还是模糊、坚强还是柔软,都应同等尊重。二是设置不同年龄限制,在晋升的阶段,不应让男女在同一年龄段去比拼,应考虑女性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压力而放宽女性晋升的年龄限制。

  方煜院长在对各位专家发言进行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将视角进一步聚焦于如何破解三胎政策下女性所面临的生育困境。

  方院长认为在当前严峻的老龄化背景下,生育成本已极大提高,三胎政策的出台只是一个起点,后续将面临配套政策体系的巨大调整,倘若不关注和解决女性在这种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规划的高质量转型将很难实现。为论述在三胎配套政策中关注女性需求的必要性,方院长以瑞典为例,介绍了瑞典较为先进的生育配套政策,如新生儿父母可获得16个月的育儿假期,同时学费要和父母的工资挂钩,国家的日托教育预算要超过国防预算等。方院长指出,目前我国仍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维惯性,职场规则大多以男性为主导,未能充分将家庭因素纳入到职场考量中,导致女性在生育过程前后更易陷入职业选择的困境。因此,在关注职业女性需求的同时,应尽快将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生育配套保障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借鉴新加坡、瑞典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政策,通过政府的全力保障,从而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规划发展。

  毕凌岚教授对规划的女性思维分享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毕教授认为,现今强调功能性、提倡抓大放小的规划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空间缺乏人文关怀;然而城市运行的核心问题往往体现在细节上,细节成就城市,细节造就人居生活品质。因此,女性视角规划不单单是照顾某一类,也不仅是从女性的生理或心理角度出发去谈论需求问题,而更应该从城市硬件的核心要义进行理解,立足于一个安全、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的居所来谈论城市组织的秩序。

  今后的城市规划发展应该更多回归女性视角,以提升生活品质作为核心要义,从而引领城市走向高质量治理和发展。倘若规划设计能够完成思维方面的彻底转变,那么目前所存在的许多城市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石崧处长就女性规划师所能发挥的作用发表了看法。石处长指出这一话题应该放在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伴随中国迈入高质量城镇化的发展转型阶段,女性规划师主要能在三方面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一是体系的建构与重心的下沉,镇村规划将会成为下一阶段规划业务的主要对象,而这种更为细致空间的尺度,会更加符合女性规划师细腻的特质。二是空间的治理赋能,推进空间治理能力的建设不仅要求规划师建立全周期的管理,更需要规划师扎根地方,对一项工作进行长期持续的跟踪,而这一点正好与女性规划师的工作视野要求相匹配。三是城市更新与民生为重,在未来以存量规划为主的背景之下,社区更新规划将是一个热门的新趋势,女性本身对于家庭和社会空间有着独特的关注视角,会有利于把握规划行业的一些新特质。

  张菁总规划师和袁媛教授对学术对话中出现的议题做最后总结,提出女性视角的规划设计目前仍存在很多的空白,仍需不断探索如何落实到实践层面并促进城市的高质量持续发展。女性规划的重点在于把空间要素和个体联系在一起,不管是男性规划师或女性规划师,都需要身体力行、开拓思维,从身边做起。女性视角规划不仅是规划领域的问题,更涉及到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认识,未来应争取进行更多跨界、跨学科的沟通交流,引起各行各业对女性的关注,重视反映实际的社会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国务院先后制定实施了四个周期的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前不久,国务院刚刚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新的纲要,突出坚持党对妇女儿童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注重对广大妇女儿童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引导支持妇女儿童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体作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增加新领域新内容,将为女性视角规划设计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会议现场各方观点积极碰撞、热烈交流,从女性视角的规划设计出发,延伸至人文关怀、规划思维、学科宣传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引领全场听众各抒已见。与会各方对于女性视角及人性化规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术对话圆满结束。

标签: #【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三十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