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着幽默的笑料,调侃的桥段,有趣的情节,在强调生命的衰老,无力以及死亡时,淡化了忧伤、折磨和悲痛。比如监制罗杰联手导演(徐克饰)、制片人(洪金宝 饰)一起做戏,忽悠博纳老板于冬(于冬 饰),骗取投资;导演(宁浩饰)对桃姐劝他戒烟,回应“听不懂粤语”;罗杰对自己出演烂片自嘲“我的戏太难看了”等,以及多位明星的客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既是制造笑点,将观众抽离感伤,也是对与香港影坛以及娱乐圈社众生相的深刻隐喻。
桃姐(叶德娴饰)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天,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黄秋生饰),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
影片《桃姐》以中风后的桃姐为主要人物,以她在敬老院里发生的事为主要的叙事线索,讲述了刘德华饰演的罗杰照顾她(桃姐)生活起居的故事。《桃姐》与许鞍华导演的《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等一系列电影有一脉相承的人文关怀与怜悯。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照与关注,以及平和舒缓的叙事风格、温情细腻的镜头语言,极富层次的细节铺排,发展变化的情感深入,并弱化戏剧冲突,大量的生活细节铺排,用还原生活常态来贴近人物内心,大量长镜头的使用伴随着丰富的镜头内调度,而意料之外的是在这部电影中许鞍华并没有一味沉浸在哀婉悲悯的基调下,而是刻意地制造了一些欢乐给观众,或反讽,或幽默,或绝望。
《桃姐》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反映了香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对老人的社会保障到公益事业的商业化,从新移民浪潮到住房资源紧张,这些精心安排的元素,赋予时代的特征,都是对于香港女权主义的昭示。桃姐这一形象便是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女性具象化展示,他通过对于90年代香港大家族的孤身老女仆的境遇的描写,延伸至后现代文化和新女性主义的边缘化,表达了自己对于女性这一的独特关照。其温和的叙事态度的主仆关系的渲染使人们向往桃姐身上特有的传统文化的合格女性特质。
主仆关系是香港特殊政治制度的产物,最初的香港社会,雇佣女佣人在香港大家族中司空见惯。电影《桃姐》本该通过桃姐的身份象征来揭示香港老龄化等公益问题的社会现状以及孤身老女佣这一的生活境遇,但却在温和的叙事和主仆情谊的渲染中弱化了揭示和批判的力度,这无疑成为了香港电影市场中的一股清流。在观众熟悉的香港电影中,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惊心动魄,情节跌宕起伏的片,它拥有典型的二元对立式结构,总会有一场酣畅淋漓的枪战打戏,让观众大呼过瘾。另一类则是温情脉脉文艺电影,90年代的香港电影一蹶不振,能扛得起香港文艺片的大旗,也只有许鞍华、王家卫、关锦鹏、陈果几位导演,《桃姐》便属于后者了。
有人说,香港是座暧昧的城,它是生动的,有血肉,但没有骨头。而且它有一种亦庄亦谐的气质,市井豪门,爱恨情仇,昂贵的和低劣的永远隔街相望。在大陆人看来,许鞍华对于香港文艺片的坚守似乎是为了对抗内地,但对于她自己而言,却是对于香港仅有文化以及港人无根状态的探究与追寻,从《风劫》到《撞到正》的形式革新,到随后《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的写实回归,再到之后《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的立足本土,其中始终如一的,是她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照与人文关怀的坚定传承。
《桃姐》亦是如此,种种社会问题的交织正是香港这座城市面临的问题。六十四岁的许鞍华看到了这些,这位耳顺之年的电影导演依旧用简单平和的镜头语言记录并述说着,不动声色却又别开生面地向世人讲述发生在香港的“A simple life”。
《桃姐》作为香港文艺片中不可埋没的一部作品,在弱化戏剧冲突的同时,每一帧每一幅无不向世人讲述着女性这一的边缘化,用近乎纪录片质地的镜头语言向观众诉说吐纳着导演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人物的举手投足都像极了导演自己生活化的再现。当人们人们都觉得是一部“催泪式”文艺港片时,导演却刻意回避了惯有的煽情模式,镜头冷静到只有细细品读方能体会个中滋味。手持摄影透过前景与边框,调度浑然天成不着痕迹,传统的妻离子散,生死离别没有出现在电影中,就连桃姐的离世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
六十四岁的许鞍华就是六十四岁的桃姐,前者在香港新浪潮的更迭与重复中艰难前行,时刻警惕着被同行浊化的危险,而后者却要在弹丸之地的香港寻一隅之地安度晚年,二者的命运亦步亦趋,如出一辙。
标签: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多元养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