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医养生包括了行为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经络养生等丰富的养生文化和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保健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本期报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针灸主任医师朱兰从“治未病”的三个要素、中医养生理念、中医养生应注意什么三个方面,对人们在中医养生中要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进行了生动讲解。
中医“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要素。怎样理解这三个方面?未病先防,即在未患病时,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积极预防疾病发生;既病防变,即在患病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愈后防复,即在病愈或病情稳定后,要防止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文稿]
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从而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针灸主任医师朱兰详细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一是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二是阴阳平衡的健康观,三是身心合一的健康观。[文稿]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针灸主任医师朱兰强调了中医养生要注意的六个方面: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常运动、慎起居、服药饵。[文稿]
健康是生命之基,是人们幸福生活的一个源泉。习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好的医生不仅仅是能够治好病的医生,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中医“治未病”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十分丰富,并且与当今医学所表达的最终目的不谋而合。
2017年6月28日,北京中医药“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正式启动。目前,通过“体医结合”,将传统训练方式与防治疾病结合起来的模式已经深入街道乡村,因此很多网友对“治未病”并不陌生。“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黄帝内经》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渴了才想起来打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这就告诉我们,要保证身体健康,就要注重“治未病”,也就是在预防上下功夫。
标签: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