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为什么不“香”了?

aaron 15 0

  丁香园被禁言了,并且是4个系列账号。曾几何时,丁香园确实是医学专业人士交流的新天地,但随着商业化的持续推进,它似乎在逐渐变味了,也不那么“香”了。

  至于被禁言的原因,微博显示为违反相关法规;业内人士认为是“内容导向”问题、资本问题,但似乎又不全是,那就让我们聊一聊。

  先科普一下,“丁香医生”不是某一位医生,而是一家商业公司,名为“杭州联科美迅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全网有多个矩阵公众号和自媒体,大多名为丁香系列。

  关于丁香园的初心,其创始人李天天曾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提到了丁香园的定位是一家健康领域的专业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提供商,“完成了从原来单纯的公众号到产品、服务、内容综合提供商的转型”。

  你没看错,丁香园的定位是一家健康领域的专业产品和优质服务提供商,不是搞新闻的。但丁香园却在舆论界确实搞了一些大事,例如参与权健事件、讨论莲花清瘟胶囊等。但如果在媒体行业里呆久了的人会发现,至于当年的权健,好多是公共媒体都已经报道了,相关部门也介入了调查,丁香园只是又扒了一下,并且把相对“硬”的严肃新闻,包装的更软了一些,更符合当年的新媒体阅读类型,高的阅读量也迎来了丁香园的高光时刻。如此后来,类似的包装就更多了,问题也就多了。

  说到这里,还是微微想说一下丁香园的高明,我们如今的好多媒体把新闻写的太“硬”了,大部分人啃不下去,比起新闻事实,读者似乎更想听她想听的,她喜欢的,他深爱的,属于她与他们喜闻乐见的。这些如果放在民生内容里没问题,但放在科普内容里就不行。

  科普内容的本质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例如专业的医学知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理解,并严格遵循相关指南与标准。如果经常参与医学学术会议的人会发现,在会场很多的医学期刊封面上都有一句话,类似“本内容仅向医学专业人士提供”,相关机构为什么要向医学期刊上增加这句话呢,就是相关知识需要专业人士解读,谨防混淆视听。

  再说一点,如果要提高内容的质量,也别赚廉价的医学生劳动力了。据了解,官方医疗健康科普媒体健康报、健康时报、中国中医药报,相关医疗科普内容作者最低要求是三甲医院主任,而在丁香园的内容里能看到大量的医学本科生、博士等署名的文章。

  随着丁香园产品与渠道的逐步完善,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的各类人群,根据互联网商业化的思维,随着平台人群的集聚,就会产生各类需求,有需求自然有市场,有市场商业前景也不言而喻,这也迎来了资本对丁香园的追捧。

  最新的一轮融资5亿美元,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如今融到这个数额,已经非常不错了。但资本的到来从来不是做慈善,是需要盈利,是需要商业化。

  可如果从医疗的角度,或者是科普的角度来看,丁香园面对的生态都是以“严肃”著称的,在需要商业化支撑未来的背景下,丁香园如何权衡“严肃”的意义。

  说到这个问题,今天朋友圈的中医人士似乎皆大欢喜,有公众号直言“大快人心”,可见丁香园在中医药人心里积怨已久。

  今年4月,“丁香医生”在其公号、微博上同步发文《不要吃连花清瘟预防新冠》,发起了一场规模极大的对连花清瘟的讨论,很显然,这个内容有很大的争议性,并且极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对立面,是否有限应该是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科普平台去直接定性。

  曾经在一些会场里,见过几面丁香园的创始人,谈起初心,李天天作为一个医学人士出身的创业者,理想不可谓不宏大,在医学上,新药如果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出发点,这个新药对患者有益,对社会有益;但在严肃的医疗市场,如果以专业人士的眼光钻空子,扰乱这个秩序,丁香园的未来不知何去何从。

标签: #丁香园为什么不“香”了?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