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做临床、增强文化自信——做好中医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aaron 16 0

  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把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国家战略,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统筹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国人大通过,习主席签署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建立了国务院中医药大作国际联席会议制度,向全世界发布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2019年国务院组织有关部委开展了中医药工作的实地调研并按照习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具体意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的认识高度、关注深度、推进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引领着、标志着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走上新征程、迈开新步伐。

  近来,我通过学习强国,认真阅读了国药大师孙光荣《论发展中医药事业三大攻坚战(1):传承-中华文明保卫战》,心中豁然开朗。国药大师孙光荣提出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三大攻坚-传承、融合、创新,明确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时代的五个总概念,这就是现在和未来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定海神针:

  一是对中医药的地位与作用做出了总界定: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四是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出了总任务: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五是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出了总思路: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创新性发展。

  中华兴、中药兴;中药兴、中华兴。新时代的中医人,中国人,必须遵循习的指引“学懂、弄懂、做实”,为振兴中医药,为建设“健康中国”,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做出贡献,创造辉煌。我们必须乘势而上,是因为“人人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体现了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中大有作为。要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保健中的中药作用。这就必须“大学习、深调研、细落实”。孙光荣提出,看过去、看现在、看未来,当前及今后的一个很长时期,传承、融合、创新必然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三大攻坚战。一定要同心协力,打好这三大攻坚战!关键点在这里,难点在这里,发力点在这里,着力点也在这里,落脚点还是在这里。

  国药大师孙光荣先生提出,传承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所依存的核心,中医药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强调传承,其根本原因有三:

  一是文化底蕴深厚稳固。中华文明开创于上古岐黄,世世代代传承发展,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整体观,流一变易的世界观,义利相济的人生观,仁者爱人的处世观,贤中尚和的价值观之中华文明六大核心理念,深深渗透在中医药学之中。一以贯之的,相对稳定的延续,经世累积,形成了博古通今的中华民族独有的医药学智慧,跌宕起伏传承至今,独具特色,生生不息,惠泽世界,伟大辉煌。中医药既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唯有传承,才能培元固本,牢牢地保有这条根。

  二是学科形式千锤百炼。历代中医药先贤很早就意识到医药学的复杂性,其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相通相融关系,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协调关系,疾病与健康的博弈辩证关系等等。因而,面对高深莫测的医药学问题,中医药学讲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追求尽可能还原医药学的本真,在不断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进程中,汇集儒家、道家、佛家的养生理念和方法,累积历代中医药学家经过千锤百炼的实践经验。因此,传承就成为面对破解医药学难题的汇智聚力的最好方法,唯有传承,才能使中医药学宏闳中肆外,源远流长。

  三是继承方式保真务实。中医不仅在临证时坚持以人为本,实施辨证论治,在学术继承上更选择依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着书定说,将源自临床实践的真理、真验、真知以人为载体代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学术经验传承方式,使之保真务实,代代相传,源清流畅,唯有传承,才能延续中医药独特的诊疗技术,提高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能力。

  如果没有传承,就不能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如果没有传承,就不能叫中医;如果没有传承,就不能叫中医,也就没有中医。所以,传承是中医事业图生存、谋发展之根本。

  国药大师孙光荣先生进一步指出:传承是创造的基础,是创新的本源,是发展的根基,是事业的命脉,并指出可以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强中医药学的传承:

  一是加强中医医德的传承。医学发乎人心,“仁德”是中医药学的核心价值,更是每一位中医人的立足之本,是我们传承中医不容缺乏的初心,是中医践行不能丢失的魂灵。

  二是加强中医医道的传承。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是学问至高的智慧和规律所在。在传承中,只有追求道之所在,才能大启哲思,润开智慧。因此有以诚行,进一步发掘、整理、提炼中医医道的实质内容,加强聚众轮训,跟师学习,强化文化修养和医道修为,使中医人将中医传统的“燮理阴阳,调平治中”冶炼成全体中医人的思维模式,不断强化中医思维的传承,使之启医智、铸精神、显灵光。

  三是加强中医医学的传承。在知识与技术的传承中窥测古人的学习智慧、感知智慧、研究智慧,由此开始传承治学方法。体悟医学思想,就是中医人提升学识、钻研学问的重要法门。

  四是加强中医医法的传承。“无规矩不成方圆”,但中医需要中医自己的“规矩”,成的是中医自己“方圆”。中医通识通用的,药从方出、方随法出、法随证立,方证对立等,就是中医立法组方的“规矩”。因此,可以进一步通过发掘、整理、传承、科研、验证等,建立中医本身的规范、标准、治法、治则,使中医的辨证论证更加有证可循、有法可依。

  五是加强中医医术的传承。提高临床疗效是硬道理,但提升临床疗效的根本是遵循知道诊疗的学术思维。因为学术西乡是医学实践的精髓,是中医在不同时代、不同气候、不同地理、不同环境面对不同人群、针对不同病种,进行诊疗的指导性纲领,是中医人医学实践过程中必然遵循之

  六是加强中医医器的传承。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实践应用之工具。中医药之器即是中医学医疗实践。而方药技术与器械,是每一个中医人临床所必须掌握和运用之器,是践行中医学的行为体现。

  通过对孙光荣先生文章的认真学习,结合近期相关法律讯息,我深刻感受到,我们中医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学习中医学,掌握中医药学知识和技能,而为了做好中医的传承工作,我认为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加强中医药学经典经验的学习。我通过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等经典经验学习,不断培养中医创新思维。并虚心向前辈学习,多思考、多凝练,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同时善于将现代医术融入中医药理论中,中西融合,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

  二是做临床。在验证经典的基础上,广泛接触患者,密切关注患者临床表现。中医经典有言“观其脉法,知犯何道,随证治之”。体现的就是在临床工作中的判断力,我不断将中医经理论与临床疾病表现反复印证,在不断印证过程中,增强中医文化自信。

标签: #读经典 #做临床 #增强文化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