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百年努力,中国当代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水平,在世界上已经处于较高水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在全社会中能够获得基本公正的利益分配和正确的地位认同。
教育家、心理学家,更多人已经认识到,母亲的素养往往决定孩子的素养,母亲的品质往往决定孩子的品质。
母亲离孩子的日常生活最近,人是从模仿父母的日常行为走进社会的,孩子的衣食住行均与母亲紧密连在一起,与父亲的关系相对而言没那么密切。
拿破仑曾说过,母亲的素养决定一个民族的素养,这是至理名言。母亲的重要性常常只是被人直觉,例如中国古谚“做官的爹不如要饭的娘”,但是在男权社会下,这种直觉并没有形成理性而系统的思想。
两性各具自然属性,上天的安排是,男人承担物质性再生产,女人承担人口性再生产,从人类繁衍和社会和谐的角度看,人口再生产无疑是更重要的。近两百年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于女性解放确实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其发展依然被囿限在传统的男权阴影之下。
以波伏娃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思想,其贡献在于揭露了历史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但是它的目标却是与男性争取一个所谓“平等”的地位,其平等不是人格性的平等,而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对等,即男人能做什么,女人也能做什么。这便大大地歪曲了男女的自然属性,从而无法正确认识到女性成为母亲之后,其所担当的角色,是人类所有角色中至高无上的。全球思想界至今未能产生一种与母亲的重要地位相匹配的国家社会理论(王东华先生的《发现母亲》一书在此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但至今未受相应的重视),即使是艾斯勒这样的大思想家也不敢公然提出一种与以女性为主导相关的国家社会理论,而只能是在其考古梳理中隐性论及。
由于母亲的这种重要性,我以为一般而言,家庭当以母亲为主,父亲为辅,即使父亲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从一个和谐的家庭角度来讲,他依然应当是辅助性地位,而不能居于主宰性的地位。一般情况下,操持家事主要得靠母亲,创造一家人的合理生活也得靠母亲,让家庭处于一种温馨而富有爱与美的氛围一般也主要靠母亲(母亲脾气不好的家庭鲜有和美者),而这些可以说比物质性再生产重要得多,许多家庭财产万贯,却不能和和美美,就是因为仅仅是钱——哪怕金山银山都无法建立美好的家庭。
男权社会的愚昧与傲慢便在于它在本质上的“唯物主义”,蔑视从事人口性再生产的女性自然属性,将其地位贬低到物质性再生产的男性自然属性之下,这样的社会在本质上是成王败寇的,是崇尚暴戾和破坏的,而不是崇尚美和爱的。这已被数千年的男权社会历史所证明。
女性解放的出路并不在于与男性在社会上争一短长,而是全社会尤其是男性世界要认识到女性的重要作用,承认女性在家庭中的主导性地位,在这种家庭中进入社会做事的男性恐怕也会比其他男性更加崇尚爱和美,而不是争斗与暴戾。否则,家庭不能和谐相处,这个社会又如何和谐呢?
当代中国,一个成年的已婚女性,一般都会同时承受生育、抚育子女、工作的重担。绝大部分工薪阶层的已婚男性,其收入无法保障妻子在数年内完全脱产地生育和抚育,因此绝大多数家庭中的妻子在孕产假之后,就得重新工作。但是,工作并不意味着母亲们就不理睬孩子了,一则绝大部分女性都有自然的母爱能力,这种来自天性的母爱能力,使得她们在工作与抚养孩子之间产生了严重冲突;二则,有些女性受“铁姑娘”理论影响,性格比较男性化,缺乏母爱能力,孩子就成了她生活中的一个拖累。可见,当代中国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女性负担更为沉重,并且它所导致的家庭、社会的畸形也已经显露。
24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问题。有些夫妻由于工作繁忙,将孩子长年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老人都有隔代疼倾向,因此宠孩子几乎成为这种抚养模式无法回避的问题,老人的纵容不但无法纠正甚至加剧孩子的各种不良习气,并且产生独生子女特有的自我中心现象,缺乏合作能力,缺乏与人相处的能力。这些孩子如果长期与老人生活,过了五六岁之后才回到父母身边,还容易导致与父母的感情不洽,甚至终生难以修复。如果让老人驻家带养孩子,则常常易于引发家庭冲突,父母对孩子的管教都会发生代际冲突。
保姆驻家带养孩子,如果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大量减少,其引发的问题往往更严重,一般而言,保姆所受教育会远低于孩子的父母,因此这种带养更多的只应是一种生活照料,而孩子却时时刻刻在成长,如果一般性的生活照料占据了孩子生活的全部,那么人格形成期的一些教育就会被荒废,这种荒废是人长大以后难以弥补的。
心理学家们早有研究结果,人在3岁或者5岁之前,人格即已基本形成,因此,5岁之前的培养在一生中占有最重要地位,这个期间缺乏母爱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人格不健全,在缺乏母爱环境中长大的人,往往也缺乏爱的能力,甚至与人相处的基本能力。而中国目前的制度,恰恰是在孩子五岁之前,对母亲和孩子的关怀极度匮乏,除了几个月的产假之外,基本上就没有别的了。
有人一定会疑惑,如果让生育之后的女性四、五年时间都呆在家里,岂不烦闷?抚养孩子需要各方面的素养,尤其是人格上的、审美上的,这两个问题也连在一起。中国古代贵族家庭里对女性的艺术培养,可谓深知母仪之精髓。现代社会也不例外,缺教养的母亲,带大的孩子往往粗鲁无文;缺乏审美能力的母亲带大的孩子,也不容易有艺术品味。而这一切都与人格气质、道德素养关系密切,即布罗茨基所谓的“美学是伦理学之母”。产后女性如果总是在家里就会无聊,这是个伪问题,因为母教(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类艺术的熏陶)本身就极为重要,只有认为抚养孩子就是喂饱穿暖的妈妈才会无聊。
说母亲重要,并不否认父亲的重要性。在对孩子人格培养的过程中,父亲的角色也是相当重要的,但是,一般而言,父亲角色的重要远到不了母亲的地步,不然,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一般的离婚判决,法官总是倾向把孩子判给母亲,而不是父亲,只有在一些很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反其道而行之。既然一般的家庭做不到双亲都在家培养孩子,那么与其让两人都不能在家,不如一人主要时间能够在家与孩子在一起;与其让爸爸在家,不如让妈妈在家。相比而言,一般情形下,孩子总是更需要妈妈,而不是爸爸。
当然,女性长时期抚养孩子之后有个返回社会的再就业问题。这个问题在当前中国的社会观念之下,恐怕无解,只有靠个人。但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如果能够认识到母亲的特殊重要性,应该在这方面作出合理安排。
还有一个特别社会化的问题是,有些女性可能会误会我的观点是将女性工具化了。女性也可以有自己的事业,这当然是没错的。但是如果一个女性成了母亲,将这个孩子培养成健康、幸福、自由的人重要呢,还是有什么别的事业更重要?如果一个女性认为还有别的事业更重要,那我建议她不要生育,既然生育就要负责任,不称职的母亲父亲已经够多,何需再增加。
当代中国经过数十年培养“铁姑娘”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观念上严重地破坏了两性的自然属性,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的现象也早已司空见惯,这本来就应该在纠正之列。
有外国专家曾警告中国人,15年后影响中国稳定的最严重问题,是环境问题和精神病问题。如果这个家庭结构已经开始畸形了的当代社会,再不认识到母亲的重要性,不给母婴们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谁知道15年后会不会再增加上亿的精神病人?
标签: #男权与女权——家庭以女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