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医药研究院孙付军:上医治未病

aaron 17 0

  凤凰网山东:中医起源于什么时候?那西方医学和中医发生碰撞又是什么时候? 孙教授:西方医学最初在明朝时期由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将西医带入中国、在这之前并没有“中医”的概念,一直以来中医只是以汉医相称,

  《皇帝内经》开篇就讲“上工治未病”,提示中医首先是一门预防大于治疗的医学体系。也就孕育了中医的诊疗方式可以更早的判断一个人健康状况的发展情况。一 个中医医生是有能力在发病前期就能判断疾病发展状况,从而阻止病情发展恶化的。这也是中医和西医的最大不同。单就此来讲,中医的前景是非常好的。

  孙教授:西方医学最初在明朝时期由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将西医带入中国、在这之前并没有“中医”的概念,一直以来中医只是以汉医相称,在不同的时期称谓也不甚相同,如在秦汉时期,中医以岐黄相称,在华佗时期比较短暂的时间之内以青囊相称,随后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杏林著称,在杏林之后的一段时期以悬壶相称。所以汉民族医学最早的起源其实来自于一种文化,其标志就是秦汉时期的著作《黄帝内经》,这意味着传统医学已经形成自己的系统体系,随后和西方医学体系开始形成对比,以致引申于东西方文化对比,后来也就有了中医概念的形成。

  凤凰网山东:别人都说“小药治大病”,中医草药没有西药高昂的价格,为何中医却未能够抵挡西医的“入侵”?

  孙教授:中国近代史上,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很大,尤其五四运动后,对整个民族文化冲击很大,西医学随着文化的融合在中国发展很快,中医和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根植于文化里面,所以当文化受到冲击,医学是一定会受到冲击。在当时,无论政治层面还是百姓认知层面都受到很大影响。西医刚进入中国时也是发展相当困难,但当中国文化受到冲击后,导致医学地位开始不稳。所以这种局面的产生有他的历史背景形成的。

  凤凰网山东:西医对中医的冲击很大,那中医该如何面对西方医学的强势入侵,来保证传统中医更好的传承下去?

  孙教授:只要中国文化存在,中医便一定会持续发展,只是现在社会发展迅猛,人们对中国文化了解到什么程度?又继承到什么程度?这是需要我们面对现实的。近代以来,我们的教育使得对传统文化重视度不够,西方文化更能迎合现在的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使得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重视。但我们很欣喜的看到,近年来国家层面和民间对中国文化重视度都有所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主动认识中医,走进中医,我们也相信未来的祖国医学一定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扬。

  孙教授:我97年走进大学校门,出于对中医本身的兴趣,一直以来没有中断中医的学习。98年因为某种因素的巧合开始研究糖尿病。一路走来,十几年的时间,几乎见证了糖尿病发展过程,其中最大感受就是,中医的学习需要一股韧劲,和很长的一段时期的个人积淀以及个人的悟性。对于年轻人来讲,对中医感兴趣想学习或从事是需要一定心理准备的,需要耐得住时间的考验。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慢性病,西医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的,否则发病率不会这么高,而中医有它独到之处来解决这些问题。《皇帝内经》开篇就讲“上工治未病”,提示中医首先是一门预防大于治疗的医学体系。也就孕育了中医的诊疗方式可以更早的判断一个人健康状况的发展情况。一个中医医生是有能力在发病前期就能判断疾病发展状况,从而阻止病情发展恶化的。这也是中医和西医的最大不同。单就此来讲,中医的前景是非常好的。

  凤凰网山东:据了解,现在大部分医院都开设中医科,但中医大夫的水平部分存在不达标的现象。中医的人才培养战略是否能满足目前的市场需要?

  孙教授:随着国家对传统医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医院相继设立了中医科,近年来经济水平的提高,大众开始非常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中医养生保健备受推崇。当然,因为中医自身的特点,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使得中医学没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衡量标准。中医的特点决定了中医大夫的学习是一路摸索前进的,中医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正是基于目前国家对高水平中医大夫的需求很大,国家在中医的人才培养方面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比如山东每年都会培养出大量的中医学学生,包括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我们相信随着社会对中医药行业的重视,也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医方面的突出人才,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贡献。

  凤凰网山东:据我们了解您一直在从事药理研究工作,您如何来看待科研成果与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关系、又该如何更好的去体现科研的临床意义?

  孙教授:到今年为止,我从事中药药理研究工作11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当然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10余年的研究工作中,我们的研究方向也逐步的由基础研究转向临床应用研究,目前主要瞄准常见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环节来做一些研究工作。我们的研究的目标主要还是能够实现临床的实际应用,国家也提倡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思路,所以我们也希望做的这些研究能够更有针对性,更好的实现科研和临床的有效结合,为大众健康做出我们的贡献,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责任。

  凤凰网山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您认为现阶段的保健养生存在哪些具体问题?

  孙教授: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品味的提升,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保健养生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现在市场需求很大,但大众对自身的认知却存在欠缺之处,经济水平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并没有把自身的知识水平带动起来;其次经常出现的一些养生保健节目在让百姓受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毕竟有些节目要讲究收益,一旦和产品挂钩、对知识的传播可能会存在某种利益倾向;再者,专业的普及是一个需要长时间行动和坚持的事情,传播中,如何让百姓能听懂并接受,还存在一定阻力。不过基于国家在中医的人才培养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我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好!

  人物简介:孙付军,2002年进入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药理研究室工作以来,作为药理研究部分负责人完成了17项国家和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在研课题两项,并作为药理研究主要负责人参与在研课题多项,完成各级横向咨询课题5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三等奖一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山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和山东省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多项。作为第一申请人申请发明专利一项,第二申请人申请发明专利多项,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并被聘为《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特约撰稿人,《中外健康文摘》编委,第四届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连续多年评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工作者。

标签: #专访中医药研究院孙付军: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