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夺冠》回溯了从1981年至2016年中国女排激情岁月:80年代初百废待兴的中国,女排是激扬国人自信的拼搏之军;祖国日新月异愈加强盛的如今,女排是彰显强国风范的王者之师。
《夺冠》的故事跨越35年,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重返世界之巅,致敬几代功勋,再现中国女排这支王者之师一路的荆棘与荣光。
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激发了我们内心的热血沸腾,但是回想这35年,中国女排的沉浮起落是一段更加磅礴的经历。
她们刚刚才完成了一个上午的训练,可汗流浃背的姑娘们没有休息,又要前往另一个场馆,等待她们的,是另一个两小时的训练。
和意大利的决战近在眼前,其他球队都稍作休整,可女排却练得如此之狠,狠到姑娘们甚至没有时间吃一顿正餐。
“接下来的两天比赛都是硬仗,对队员们的体能是很大的考验。所以我们必须要练充分,真正做好体能储备。”
有记者问郎导,储备体能为什么不是休息。郎平的回应掷地有声——“体能不是歇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恍然间,我们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女排五连冠时代。漳州的训练基地,那些炎热的酷暑和寒冷的冬天,那块带着石子没有铺上地板的泥地,伴着姑娘们的汗水和血水,最终再与泪水混在了一起。
没错,只有刻苦的训练,比别人更加努力,是女排的秘诀——事实上,从大松博文的训练让她们练吐、尿血开始,到球员们因为练的太苦想打,再到郎平新时期仍然不放松对队员的严格要求……
在每个中国女排球员的眼中,这样的苦都更像是自己进阶的快车道,哪怕是再苦再累,甚至流下眼泪,她们都会坚持下去。
荷兰80后主帅莫里森一句对郎平充满敬意的话,同样也能用在中国女排身上。那是用无数胜利和失败灌溉出女排最完美的精神内核——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
90年代在“黑色橡胶”王朝下的阴影,雅典奥运会之后的青黄不接,郎平接手前的几年低谷……可是她们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哪怕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她们也坚守着。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你一路即使走得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
正如郎平所说的那样,中国女排这些年丢过冠军,也输过比赛,更跌回低谷。可你哪次能看到她们丧失斗志,哪次看到她们没有拼尽全力?她们流过汗,流过泪,可是却从来没有崩溃过,从来没有溃不成军过。
反过来想想,你对女排丢掉过信心吗?没有吧。几十年间,女排的成绩起起伏伏,但激励着亿万国人的,不光是在山巅停留的力量,更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从谷底重回山巅的勇气。
“每当我心情低落时,我都会找出女排在里约奥运会时的三场录像看看,八强斩落巴西,半决赛淘汰荷兰,决赛力克塞尔维亚登顶,每次看完我就热血澎湃,重新有了斗志。哪怕生活再艰难,我都要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
其实,“女排精神”谈了好多年——早在20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就号召国人学习五连冠女排的精神: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在我们脑海中,也听过太多“女排精神”的标签——团结、拼搏……太多英雄式的赞歌,鸡汤般的文字,把女排和家国的联系,在这个时代甚至让我们迷离。
当我们回到一个普通人该有的思维逻辑,那些在训练场征战的艰苦岁月离我们太远,而在国际赛场争金夺银的荣耀又触不可及。
但为何,女排精神依然能感染着我们,能引发着一家老小每个年龄段国人的情绪高点?女排精神到底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或许,没有一个人能说出来那些纯粹用词汇和感情堆砌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们的脑海里,记得的是一个又一个女排身上发生的故事。
“大家心中要有定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到100%的努力。哪怕我今天0-3输给你,哪怕我19-24落后还剩1分,我说我们都要争取这1分。”
众所周知,女排离不开的一个人就是教练郎平,她从美国女排去职后,郎平开始在国外执教俱乐部,后来回国执教恒大俱乐部,当年就拿了冠军。
但是那老一届的女排们,有些进入仕途官运亨通,有些下海淘金家财万贯,女排的光环,变成各种各样的敲门砖,由此笑傲江湖。
家庭教育何尝不需要“女排精神”呢,作为教练的我们,也需要和郎平一样,在孩子泄气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孩子加油打气;在孩子获得成功时,我们需要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当孩子有自己的目标时,我们要比孩子更坚定信心;当孩子奋力拼搏时,我们也跟着握紧拳头,表面淡定,心里比任何人都激动....
在孩子人生的这场“排球赛”上,除了孩子们要保证足够的信心,付出足够的汗水之外,还要我们父母拥有像郎平一样坚定的信念,以及不服输不怕输不骄不躁的精神。各位家长,你占几个呢?留言区告诉我哦~
来源:以上内容来源于公众号“知子花教育”,如果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标签: #中国女排大概是最励志的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