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际档案新闻大事件专题盘点

aaron 19 0

  国际档案理事会推出“档案与气候变化”特刊。Comma是国际档案理事会(ICA)的主要系列出版物,2023年7月,其第2021卷第2期出版,主题为“档案与气候变化”(Archives and Climate Change)。来自南非、瑞士、英国、巴西、智利、中国和加拿大的研究者围绕气候变化与档案工作的交叉点发表观察与看法,内容包括气候档案在气候发展史中的角色转变及发展趋势、为未来充实历史天气数据与参与性档案、全球现代风能行业的归档挑战、档案实践中的生态学等。

  《档案馆绿色新政》出版。2023年7月,美国非盈利性组织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委员会(CLIR)宣布,艾拉·坦西(Eira Tansey)的《档案馆绿色新政》(A Green New Deal for Archives)作为2023年Pocket Burgundy系列(该系列主要为信息和文化遗产领域内各种主题的简明出版物)的首份出版物出版。该书分析了全球档案馆面临的与气候变化和人员配备不足相关的即时和长期风险,提出“绿色新政”的理念,建议根据档案馆在极端气候变化中的发展需求,制定全面的公共政策方案。

  波兰政府批准“国家档案馆建设与维护”计划。2023年11月,波兰政府通过了一项长期项目“国家档案馆的建设与维护”(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State Archives in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formula),旨在采用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改善国家档案馆的基础设施和档案资料管理。该项目是一项2023年至2052年的长期规划,将对科沙林、罗兹、波兹南、什切青等地国家档案馆进行扩建、重建和维护,通过应用现代技术和生态解决方案确保档案建筑和基础设施高能效执行任务,为档案长期安全存储创造可靠环境。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之一,也是广受关注的国际政治议题。档案工作者通过管理档案,将过去的记录保存下来,并传承给未来。使命之下,气候变化与档案专业之间至少有3个重点问题值得关注,即如何利用档案资源来研究并应对气候变化,如何保护档案遗产免受全球变暖和其他气候变化的影响,如何减少档案工作对环境造成的压力。2023年,我们看到,这3个方面都有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进展,并持续深化,进入“解题”阶段。这不仅反映出档案研究领域对档案与气候变化这一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更加积极,更预示着档案领域的成功“破圈”,以更主动的姿态、更积极的策略和更自觉的行动参与全球大挑战的应对解决。

  档案开放工作加快推进。如,2023年8月,新西兰国家档案馆惠灵顿办事处解密500多件外交和贸易部(MFAT)档案。这些档案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内容主要与越南有关,涵盖新西兰与越南的各种交往,还涉及越南战争、政治事务、对外关系以及技术和经济援助等更广泛的主题。又如,2023年是欧洲工会联合会(ETUC)成立50周年,5592件馆藏视听档案在欧盟历史档案馆数据库发布,展现了欧洲工人运动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内容包括1979年至2009年的运动、召开的代表大会等。

  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发布1931年人口普查记录数字化版本。在达到法律规定的92年“封闭”期限后,2023年6月,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LAC)发布1931年人口普查记录数字化版本。此次人口普查开展于大萧条及大量移民涌入时期,记录了超过1000万名该国民众的个人信息。公众可按地理分区浏览人口普查记录的数字化图像。

  乌克兰推出跨馆搜索门户网站。2023年5月,乌克兰推出跨馆搜索门户网站,向公众免费提供来自5个国家档案馆的超400万件数字档案资源,内容涵盖16—20世纪乌克兰的历史。目前,档案馆正优先对占馆藏资源10%的家谱档案进行数字化,为学者研究家族史提供宝贵资源。

  《档案共同宣言》指出,档案的开放利用能够丰富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认知,促进民主,保护公民权利,提高生活品质。当前,世界各国不断推进此项工作,从原件到数字化副本再到数据资源,档案开放效果和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档案法第28条规定,积极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条件,简化手续,提供便利。因此,对我国档案行业而言,要高度重视开放利用工作,使之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

  《世界记忆名录》新增64项文献遗产。2023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宣布将64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至此,名录文献遗产总数达到494项。值得一提的是,新入选的这批文献遗产中,超过20%由多个国家共同提交。如,保加利亚、德国、塔吉克斯坦、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共同提交了苏非派诗人穆拉纳(Mawlana)的全套作品,阿尔及利亚、埃及、塞尔维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共同提交了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档案等。

  俄罗斯向西班牙提供珍贵中世纪手稿的数字副本。2023年5月,俄罗斯当局正式将贡德辛多伯爵遗嘱(Will of Count Gundesindo)3D数字副本交付给西班牙坎塔布里亚历史档案馆。1835年,西班牙北部布尔戈斯省圣萨尔瓦多德奥尼亚修道院财产被国家征收,其图书馆保存的手稿和书籍散失。后来,贡德辛多伯爵遗嘱——一份可追溯到11世纪的西哥特文手写文件,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历史研究所科学和历史档案馆中被发现。通过谈判,俄罗斯当局制作了该文件的数字化副本并进行移交。

  档案文献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对于文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从多个国家联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到多件离散档案的数字遣返与回归实践,表明当下国际档案文献遗产议题更加突出体现在对国际档案治理的践行和反馈上,共享档案文化遗产的理念更加突出。中国是档案文化遗产大国,也是拥有散失在外的离散档案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档案领域也应该以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为目标,强化国际档案治理与合作,推进离散档案的数字回归,助力档案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推进档案文化遗产全民共享。

  国际档案理事会档案与人权处推出“权利与档案”在线知识库。为纪念《世界人权宣言》通过75周年,2023年12月,国际档案理事会(ICA)档案与人权处(SAHR)推出“权利与档案”(Rights and Records)在线知识库,有助于档案工作人员提升管理相关档案的技能。

  荷兰将于2025年向公众开放有关被指控为纳粹合作者的人员的相关档案。2023年4月,荷兰政府表示,计划在2025年公开30万名因与纳粹合作而接受调查的人员的信息。此前70年间,只有被指控人员的亲属或研究人员才能查阅相关档案,总计包含3200万份文件,其中有证人报告、日记、赦免请愿书和照片等。

  第3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档案共同宣言》指出,通过对档案的有效利用,可以捍卫人权、构建集体记忆。档案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建立联系,具有证实真相、促成和解的重要价值。档案与人权是国际档案治理议题的重要内容。2023年,有学者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发现了《编组(改编)详报》、侵华日军军医将校名簿等档案,为揭露日军侵华罪行、还原历史真相再添铁证。可见,要重视发挥档案的重要作用,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加拿大政府网络档案馆新版上线月,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LAC)上线了新版加拿大政府网络档案馆(GCWA)。2005年至2019年间,GCWA仅提供联邦政府网络资源的访问,最多约15TB数据可用。新版GCWA扩展了检索功能,能够帮助用户探索LAC的非联邦数据和专题档案集,成为访问和利用LAC网络存档内容的重要平台。平台新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活动等专题,目前约75TB电子信息可供访问,后续将加入更多内容。

  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环境、对象、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要求档案事业各项工作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当前,全球档案领域都在顺“数”而为,积极乘“数”而上,加快全面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对我国而言,档案工作数字转型亦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切实增强紧迫感,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创新理念、方法、模式,全面协调加以推进。

  应用AI技术辅助档案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多国积极采用AI技术提高档案工作效率。如,冰岛国家档案馆(NAI)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档案文本识别中,开发了特定的冰岛文字模型,能够读取和转录18世纪和19世纪的手稿笔迹。这一技术不仅提升了文本的可读性,还极大地便利了历史研究和公共访问。

  推出AI驱动的文档管理和分析工具。2023年7月,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AWS)发布了实体解析服务,将AI技术应用于文档管理。通过将存储在不同系统中的关于同一对象的多个文件链接为一个统一的数据集,简化数据处理流程,降低数据存储成本。用户可手动配置或由AWS提供的预置AI模型进行自动化处理,以匹配文档和构建工作流,从而提升效率和便利性。

  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开发虚拟画廊。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NAM)开发了“e-Negarawan”虚拟画廊,截至2023年7月,共收录10多位与该国有关的不同种族和宗教信仰的政治家的档案材料。访问者只需点击即可了解更多信息,无需实地前往档案馆。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VR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迭代,新兴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这些应用不仅展现了新兴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巨大潜力,也推动着档案事业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多领域化和安全化的方向发展。我国要积极推进新兴技术的学习、开放和应用,不断提升档案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标签: #2023年国际档案新闻大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