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8月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通过了决议:把3月8日作为国际劳动妇女的节日。这一节日得以确立并广泛推行的背后,是各国妇女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斗争。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在全面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正如习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19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关于妇女解放思想的合理内核,在吸收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后经由马克思主义者们共同研究探索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我们可以把其理论形成分为四个阶段。
最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社会历史生活中人的劳动异化的分析中,体现了对妇女的关注。马克思指出:“拿妇女当作共同淫乐的牺牲品和婢女来对待,这表现出了人在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马克思在《手稿》中尽管没有直接地提出妇女解放问题,但是这已经反映出了马克思对妇女境遇的关注和思考。
在《宣言》中,马克思从人类历史的进程出发,阐述了人类必然走向解放的历史过程中包含了妇女的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全人类有一半是妇女,如果妇女得不到解放,就谈不上人类解放。无产阶级如果不争得妇女的完全自由,就不能得到完全自由。而对于妇女来说,妇女的彻底解放,只有在社会才能最终获得。
在1884年发表的《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中,恩格斯根据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最系统、最全面、最集中的阐述。思格斯指出,专偶制婚烟“决不是个人的结果”,它“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专偶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阐述了家庭的起源以及妇女受压迫的起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初步形成。
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妇女解放思想也在德国、俄国等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得到关注和运用,并被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逐步走向了成熟。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内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宣言》,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给路德维希-库格罗的信》,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书信中。其中恩格斯写于1884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一部代表作。
一是从经济事实出发,阐述了人类两种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两种再生产理论的发展史视角考察了妇女地位的演变;
二是以人的解放为出发点,分析了作为无产阶级一部分的无产阶级妇女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地位,并指出无产阶级妇女要获得自己的解放只有在无产阶级解放中才能实现。
恩格斯深刻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把握其精神实质,而不是僵化地照搬经典作家的原著,也不是机械地去解释个别论点,断章取义。
第一,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因此它必将被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男女平等所代替。
第二,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因此,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社会解放而得到实现。
第三,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人们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
第四,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法律上的男女平等距离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第五,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妇女与男子同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推动者,同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尊重妇女,保护妇女,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法律规范和道德风尚。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女性的本质也不例外,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女性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女性解放不仅是女性的自然属性的自由,还包括女性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全面的自由,这是对女性特点的深层次概括。女性解放是女性主体意识在人类社会中的显示,是对人的社会存在的占有,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改造。女性的社会存在的必然性不仅是指女性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也受完整的社会化过程的制约。
因此,女性解放首先意味着女性必须改造人类自身奴化的现实,必须确立女性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女性不是社会被动的存在,而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恩格斯指出:“只要妇女仍然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与将来都是不可能的。”意在说明女性必须成为社会的主体,才能获得女性解放。
另外,女性解放必须改造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人类创造了社会,社会又反作用于人,塑造了人类的文明、塑造人类的种种必然性,因此,要改变社会的这种异化现象的必然性。女性解放不改造社会,就将永久成为社会的奴隶,永远无法战胜人类自身创造的社会,并且限制在其中。如此,女性解放就只是虚无缥缈的目标。只有改造女性在社会中的传统性与保守性,打破女性固有的社会模式,扩大女性的利益表达渠道,就是使女性完全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而不是相对于男性存在的对立物,这样女性解放才可能在社会中从事更自由的创造,从而获得女性社会属性的自由。人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人的自由,女性存在的终极价值就是女性的自由。自由,是女性解放的核心问题;自由是女性解放的终极价值。如果放弃自由的追问,就无法深刻地理解现代女性解放追求的实质;不理解自由的价值,就无法真正理解女性存在的本质。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女性的自由,是指女性的主体意识在人的存在的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即女性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它显现在女性存在的各个层面。女性解放不仅是指社会层面的解放,而且包括精神层面的解放,即女性对精神必然性的改造。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逐步传播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的理论在各国尤其是德国、俄国社会主义运动中得到发展。1879年奥古斯特·倍倍尔创作了第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专著《妇女与社会主义》。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入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率先在北京大学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他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着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作为分析中国妇女问题的理论武器。
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丰富深刻的妇女解放思想。中国妇女解放思想产生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四大绳索”理论(备注:四大绳索即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就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探索的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使中国妇女获得巨大的解放。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论断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妇女建功立业。中国的妇女解放思想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发展,但一直是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的,是党的几代领导人革命、建设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我国现实中的各种妇女问题,党的集体对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
习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促进男女和谐发展,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奋斗。
如上所说,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具有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西方女权主义思潮起源于19世纪中期,女权主义思潮既引起了女权运动的兴起,又在女权运动中得以发展。传统的女权主义在理论上的失误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简单理解女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相互关系。一味强调女性解放并将之当作人的解放的唯一课题,忽视人的解放、男性解放、女性解放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二,直线式的理解女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认为女性解放是人类解放天然的尺度,不理解人的解放是女性解放的前提条件。思想的偏颇必然带来行动的失误,这就使女性解放追求的价值取向发生转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女权主义在实践的检验过程中极为空泛、缺乏说服力。
为使女权主义的理论能够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部分西方的女权主义者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相结合。
早在1970年,舒拉米斯·费尔斯通在她的女权主义著作《性的辩证法》一书中就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来论述社会运动的三个层次:“性、阶级和文化”,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引入到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中。另一位著名的女权主义者朱利叶特米切尔在《妇女的地位》一书中也认同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女权主义的结合,并认为这两者的结合是一种良性的结合,可以从她的一句影响深刻的话中体会出来,她说:“我们应当提出女权问题,但要试图给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被广泛地吸收、纳入到女性主义理论当中,并成为理论基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妇女要解放就必须要参加杜会劳动”的观点被广泛接受。回到公共领域中去,妇女才有可能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妇女就业成为妇女的重要权利,也成为她们争取解放的一种象征。妇女就业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使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一方面,一定的社会职业使妇女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从而在经济上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丈夫,进而也提高了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妇女参加社会工作也开了她们的眼界,使她们的见识不再局限于家庭事务。
第二,“家务劳动必须社会化”的观点被广泛接受。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莉丝·沃格尔认为,家务劳动任务的社会化能够为资本主义企业提供新的工作机会,体现为社会创造利润。公共教育和健康保健可以使家务劳动部分地成为国家的责任,同时通过强制税收和普通纳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分化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并不在于使妇女不再从事家务劳动,而是使人们认识到家务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得到社会对此工作的认可,并提高从事家务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
第三,“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根源”的观点被广泛接受。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海迪哈特曼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中长期处于不平等的低下地位进行了考察。她指出,尽管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大批妇女已经进入了雇佣劳动力的市场,但是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的从属地位加剧了她们在家庭内的从属性,在家里的从属性反过来又加剧了她们在劳动力市场的从属地位。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父权制是共同构成妇女受压迫地位的原因。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被用以分析妇女受压迫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南希·费尔斯通赞同,女性处于从属的、受压制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并不是因为社会或者一个人本来就有的概念和意识,而是因为女性长期从事受他人支配的、从属的工作,因而造成社会和自我意识发生相应的改变而引起的。
第五,马克思在雇佣劳动领域中所使用的“异化”的概念被借鉴使用。这两大理论在分析妇女的被压迫状况时,借鉴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理论,提出了关于妇女地位问题的新解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艾丽丝贾格尔主张用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来分析妇女受压迫的状况。她认为,异化发生在妇女所从事的家庭劳动、、生育孩子等妇女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深深扎根并枝繁叶茂之时,马克思主义在男女平等领域中的批判精神在西方女性主义中得到继承和发扬,也为妇女解放拓宽了道路。
标签: #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