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9月15日上午,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22级小学期优秀项目评选在第二教学楼举行,此次评选的作品由之前在各班级内评选的第一名参与,参与评审的老师为各班级的小学期指导老师。
“我认为这是一场丰富多彩的PK,既有H5,也有深度报道、短视频,电子书,作品多样貌呈现,且能体现出不同专业的专业特征。”周玉兰老师说。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防控降为乙类乙管,社会面筛查成为过去式,这些核酸停该何去何从?”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自20飘萍班的小组展开了社会调查。
涉及敏感话题,小组成员刘心语、陈鹏多、吴修锦、王沁怡、方鹏在确定选题前就意识到这是一根“硬骨头”。“但这是最后一次小学期了,以后并不是所有成员都会留在新闻行业,我们想‘放纵’一次,做一档有深度、有内容,不靠花活也能让观众看得进去的‘硬’节目。”组长刘心语说。
没有专业设备、政府部门不接受采访、寻找平衡性报道的界限……“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20飘萍团队跨越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将成果浓缩为22分钟的成片《后疫情时代的核酸亭》,打动了评委老师,获得本次小学期汇报的一等奖。
“飘萍组的作品让我们重新回忆起新闻理想和新闻人的坚持的意义。”20级广播电视学1班陆芳艳说。
熊猫形象的外交官在大会上结束了发言,下台时手机里传来了叮叮铃铃的提示音,原来是熊友“福宝”招呼着大家去看它的朋友圈。
小组成员蒋文兵、徐子怡、余池雯、张欣怡、张忆宁捕捉到这一热点线个熊猫旅居地区典型气候特点和20多个旅外熊猫的数据资料,利用朋友圈的形式,对“熊猫外交”进行科普,获得了小学期优秀项目评选二等奖中的第一名。
朋友圈里内容丰富:推文熊猫之“最”、“丫丫”直播、旅居熊猫交流墙、熊猫的呼吁信……组长蒋文兵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基础内容让受众熟悉熊猫外交的发展轨迹,了解到国外为饲养旅居大熊猫所作出的努力,同时正视熊猫外交可能面临的问题。”
周玉兰老师在肯定作品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了修改意见:“希望你们的作品围绕‘熊猫’,近一步突出可爱、俏皮、活泼的设计形象,让作品更为生动、更吸引受众。”
20级传播学1班的石可枫小组曾拿着本次小学期汇报的作品《游“猎”者的团结:网约车司机自组织社群的互动机制和群体困境》参加挑战杯。“但是参赛是单相交流的过程,并没有得到具体的反馈,这一次刘祥老师给我们的点评,让我们知道了哪里还需要改进、哪里还有进步空间,受益匪浅。”组长石可枫说。
周玉兰老师对之后的小学期作品表示期待并提出建议:“也希望未来,同学们能够用好小学期的两周宝贵的实践的时间提升专业能力,夯实专业知识,做出最好的作品。”
21级小学期优秀汇报评比由融合出版系主任隗静秋老师主持。历时2小时余,最终21新闻学1班的人物报道《黄逸涵专访笃定中追求梦想,热爱中创造价值》获得一等奖,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其中21飘萍班2组只做分享,不参与本次评比。
对比往年小学期,今年同学们的选题更新颖更大胆,有了新的尝试和突破。从脱口秀群体到优秀创业者,从丽水仁岸村到大美新疆,从民宿经济到数字乡村,从孵化读书KOL到自创女性刊物等,这些都契合了当下的社会热点。
本次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是我院与创业指导中心合作的“浙传优秀校友口述系列”校友专访,由我院王润老师牵头发起。他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采访在校外感受到更加“逼真”的采访情境,使同学们在校友身上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的感染,同时学会团队合作和提升班级凝聚力。
汇报时,21新闻学1班杨昕晔在讲台上说:“希望我们这篇稿子能让大家意识到,人格的魅力远比荣誉的高低更重要。”
面对这次校友专访,她们一确定采访对象,就查阅了网上各种资料,做了非常详细全面的采访提纲。尽管如此,计划赶不上变化,到达现场她们突然得知采访时间被压缩到了1个小时内。顶着采访可能完成不了、核心精彩问题可能会被压缩回答的巨大压力,她们临时调整问题,两个同学互相配合完成了此次采访。
指导老师石锡霞认为这组采访比较成功,重要的原因是很好地挖掘了人物身上的故事、突出了黄逸涵鲜明的人物特点——不同于互联网上其他的稿子,这篇专访从新颖的角度描写了黄逸涵创业者生动的形象。
作为组长,21新闻学1班邹鑫表示对最后定稿还是略感遗憾。删改好几次稿子后,她们迅速发给了海马体公司的公关部,出于维护公司形象的考虑,海马体要求删除诸多故事和细节,反复修改、反复斟酌行文逻辑,最终诞生了黄逸涵专访的定稿。
汇报中有一本围绕女性主义,聚焦女性群体,通过讲述女性人物的故事,彰显女性力量与价值的杂志,它叫《X·Herstory》。
谈及选做这个主题的原因,21编辑出版学1班林俊汝说,近几年女性主义掀起热潮,但是通过调研,她们发现国内女性主义杂志较少,内容也相对分散,所以她们觉得做一本女性主义杂志是可行的。
在很多年轻人心中,有一个新疆旅游的梦想,这次小学期21飘萍班中23位同学来到了大美新疆。在这里,她们借助行走的力量,通过新媒体新闻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疆画卷。
在探寻薰衣草背后的故事时,21级飘萍班范雅晴认识了一位“可爱的人”——薰衣草研究员戴久勤。戴久勤对她们说,薰衣草的育种就像高考生一样,三年不一定会成功,但你必须得等三年才有资格成为高考生,漫长的育种只是为了等待一个被检验的资格。这些和当地人的联系让范雅晴感到非常印象深刻,在这片土地上遇到的人也让她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戴冰洁老师最后总结道“本次小学期展现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反映出了他们的专业涵养、专业热情和实践能力,这些收获是来自于书本之外,课堂之外的,更是来自于社会中每一次不期然的遇见,这份历练和成长对于大三的同学们是必要且珍贵的。”
“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纪伯伦如是说。在这场小学期优秀项目评选中,评委老师们面对一个小问题也不断争论,抛出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和改进方向。参与评选的学生徐晨希称:“从没想过一个小石头能激起这么大的水花。”
22级小学期优秀项目评选由数字新闻系主任焦俊波老师主持,共设立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13位老师现场点评打分。
来自22新闻学2班的《一生一死一一景园日结社群调查》获得了本次评选的一等奖。这是由胡睿、焦俊波、蒲平老师指导,徐育彤、陈昱丞、周生杰、冯思琪四位同学共同完成的社会调查。
该组成员通过扮成“找工作的大学生”,融入下沙景园小区日结社群,并对其中两名“景园老哥”进行访谈,总结出了景园日结社群特殊的年龄情况、收入情况等信息。
评委老师们肯定了这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选题的价值,表扬了这组同学敢于选择这样一个调研难度极大的质化研究的勇气,但也同时指出这一小组的社会调查存在“研究问题不明确”的不足。
在等待评奖结果时,《景园日结社群调查》的汇报者徐育彤很忐忑,他说:“对比我们而言,其他小组最大的优势在于有着明确的脉络以及研究思路。尤其是第二名《城市之门》,它能为广大学生提供考研与落户政策提供参考,是十分有远见的选题。”
“尽管我们没能在调查方面做到尽善尽美,但由于调查潜力与价值的存在,以及我们作为调查者的人文关怀,评委给了我们更高的鼓励分。”面对一等奖,徐育彤这样说,“正是这样的鼓励存在,我们会继续进行下去。”
对于二等奖作品《大学生书本费缴纳意愿及其困境调查》,评委老师对于调研方向产生了争论。面对大学生缴纳书本费时遇到的“隐形消费”问题,焦俊波老师和习少颖老师认为调研的落脚点和样本量都过于“小”,主观性较强,不一定在大范围内具有普适性,应该着重于教材利用在高校教育中所引发的根本性问题;胡睿老师则认为教材的“隐形消费”虽然小,但值得更深入的访谈调查。
“我们觉得这两种方向都很有调研价值,更重要的是,老师的争论帮我们找到了不同调研方向适合的调研方法。”《大学书本费缴纳意愿及其困境调查》的组员听了老师们的争论后说。
“在特别有争议的一些问题上,老师提的问题还是比较尖锐的,其实这已经超过了对大一学生的要求。”评委老师周元说,“但是不要害怕争议,因为每个人的立场是不同的,有争议恰恰它证明有被调研和讨论的价值。”
最后,周元希望同学们在规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看世界的方式,“先掌握规范,再融会贯通,最后跳脱出来”。
标签: #有关女性主义的ppt
评论列表